欢迎来到合肥便民分类信息网!
loading
立即发布信息
    信息分类
    合肥便民分类信息网 > 热点资讯 > 合肥招聘 >  合肥招聘想应聘合肥一线互联网公司,该做哪些事?

    合肥招聘想应聘合肥一线互联网公司,该做哪些事?

    时间:2020-11-15 11:56:32  编辑:  来源:合肥同城网  浏览:392次   【】【】【网站投稿
    找到一份工作或许不难,但找到许多人争抢进入的公司、公认有前景的职位,就真的很不容易。
    大概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大四刚开学,身边的同学们都已开始疯狂地进行着:投简历、参加 Networking、面试、被拒绝、再继续投简历⋯⋯的轮回。而我,也在一番天人交战之后,选择以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公司为目标,做好「破釜沉舟」的决心,进行求职的准备。

    其实,找到一份工作或许不难,但找到许多人争抢进入的公司、公认有前景的职位,就真的很不容易。就算有欧美名校的学历,顶多也只能多争取到几个「面试机会」而已──真正被录用与否,主要还是看相关的作品、经验、想法、谈吐、还有对产业及公司的了解,是否与这家公司和应聘职务契合。


    在一切开始之前,更要做好录取率不到 5% 的心理准备。


    开始找工作的第一步:做功课


    中国之于全球的互联网市场,其实有点像澳洲之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动植物──因为「与世隔绝」好一阵子了,演变成独树一格的模式与生态。


    因此在开始投简历前的第一步,要做的功课是先研究这产业中,各个领域的「领头公司」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。


    我那时候每天起床读的,是《36氪》: 一家专注于科技报导的网路媒体。凡是在上面看到没听过的公司,就去读它的相关文章,并且上「知乎」(类似美国的 Quora )看大家对它的分析和评价。大概做两个星期的功课后,就会开始对这产业有些概念了。


    其实要初步认识互联网公司的「战况」满简单的,一共分为「 BAT 三大战队」: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──其他互联网公司基本上不是已经被他们收购,就是有部分股权为其中一家所占。只有一家后起之秀不畏局势,坚决不「选边站」,那就是《今日头条》跟「抖音」的母公司——字节跳动。


    研究完整个大产业后,下一步就可以依照你有兴趣的领域跟产品,开始锁定你想进入的公司,还有他们开出的职位。


    第二步:列清单、整理简历


    这个方法是我当初申请美国大学时用的,也满适合拿来申请工作的:用 Excel 列出你有兴趣的公司、要申请的职位、城市地点、工作内容、职位要求、申请管道、申请截止日、进展等资讯。


    建议逆向从自己「最没兴趣」的公司,排列到「最向往」的工作机会,然后按照顺序去申请──这样前期的申请或面试若失败了,可以当作学经验的练习,以为最后的 Dream Job 做准备。


    列好清单后,再纵向去看所有「职位要求」的共通点,列出几个关键字(例如:产品开发经验、数据思维、管理经验、熟悉欧美市场⋯⋯等),然后把你过去的经验,围绕着这些关键字写成简历──这么做的目的,是要让面试官一眼看到(一般是 6 秒内)就感觉到「这是我要找的人!」


    请一定要注意:重要的不是你有过什么丰功伟业,而是你跟「这个职务」、「这家公司」的匹配度,不然很容易会被发「你很好,但是我们不适合⋯⋯」的好人卡。


    第三步:开始投简历


    一般互联网的大公司「校招」(应届毕业生招考),会从 9 月开始「秋招」到年底; 3 月的时候则会进行另一轮「春招」。


    这两轮校招,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「超级大乱斗」一般: 2018 年应届毕业生有 820 万人⋯⋯就算只取最顶尖的 10% 、再筛掉非互联网领域,也有至少 10 几万各路好汉、各省学霸争抢那区区几千个职位──能有多竞争,就有多竞争。


    加上为了迅速过滤「不够聪明」的人,几乎所有大公司的首轮,都有像是智力测验的笔试。我自己的经验是:透过官网申请的校招,不是被淹没在成千上万的本地应届生简历中,就是被笔试结果判定「不够聪明」而直接淘汰了。


    因此,如果简历够醒目,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透过拉勾网、猎聘网这类的招聘平台投递,或是在 LinkedIn 上有礼貌的私讯部门主管,毛遂自荐邀请他面试你。此外,也可以请公司内部人员帮你内推。


   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,大部分的公司校招,都希望应聘者能在大四下时开始当实习生,毕业后直接转正──我当时就有好几次是到了最后一关,对方发现我不能马上入职后,就被「延后考虑」了。因此我的建议是,从「秋招」就开始积极练习与参加面试,但也要有心理准备,如果双方「看对眼」,最后很可能到了 4 月左右,才有机会定下 Offer 。


    第四步:面试


    拿到面试机会后,可以到「知乎」和各招聘平台上爬文,通常面试官会问的问题不外乎自我介绍、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位、为什么选择来这工作⋯⋯等。而最为重要的是「情境题」(如果遇上 ooxx 问题,你会怎么解决),面试前要对这家公司和其产品,有深入的观察跟想法。


    一般来说,面试会进行 3 到 5 轮──这期间不只公司在找他们要的人,你也在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。我总共参加了不下 20 次面试,而其中只有一家在我面完后有「这就是我想去的公司!」的感觉,很幸运的,它就是我现在待的公司。


    最后一步:拿到(不只一个) Offer 后,如何选择?


    接下一份工作,要衡量的大致上有 6 个因素:所在城市、公司发展、领域前景、薪资、个人职涯规划、主观喜好。


  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先顺序,但对想要到中国互联网公司就职的新人来说,我想要特别强调一件事,那就是「起薪是最不重要的」: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差距,通常顶多不过是 1 、 2 千人民币,但若选对公司、选对领域、选对职务,周边有太多例子显示, 3 到 5 年,这个差距会变成几万。


    关于「所在城市」,如果在几个一线大城市中,想要体验「相对接地气」的中国生活,那北京会是首选;但如果你对生活品质有些要求,良心建议还是南方城市(上海、杭州⋯⋯)。


    另外,加班在这里绝对也是常态──在决定接下 offer 前,可以想想你愿不愿意为这家公司、这份工作牺牲休闲娱乐的时间。


    结语:


    以前,许多有能力的人向往到美国工作,最近年轻世代则开始吹起中国的风潮,越来越多人来到中国工作。不论是「去美国」、「进中国」,凡离开家乡,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工作与生活,个中滋味往往只有当事人能够体会明了。来自他人相关的争论与批判,却也从没少过。


    但如今全球的市场本来就是流通的,人的移动与选择,也该是自由的。对我来说,不管是留在美国、来到中国,还是回到家,或将来前往其他的国境,在哪里工作是个人的选择,结果也对自己负责。


   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乌托邦,也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,只有做下选择、在国境与国境间移动的每一个人。


    而这「自由选择」背后的共同点是:我们都想要有个更好的未来,但不管在哪里追求梦想,也必然都有它需要付出的代价。
    0551-64934176